對于每一個經歷過高考的人,高二分文理、高三沖刺、百日誓師應該是共同的記憶。但是隨著改革,這種富有特色的高考軌跡可能會逐漸消失。因為對于很多00后的孩子,他們的沖刺會從進校開始。
8月23日由北京市教委制定的《北京市深化高等學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實施方案》(以下簡稱《方案》)發布。新方案細則落地,北京成為繼浙江、上海后,第二批開展試點的地區(其他包括天津、山東、海南等地)。
《方案》洋洋灑灑3600多字,內容可以概括出以下幾點:不分文理科、科目3+3模式(語數外3門必考+拆分原文理綜3門選考)、合并錄取批次等。參考同批次天津、山東等地方案,改革內容大同小異。
其他地區改革反響平平,唯獨北京《方案》引起了極大爭議。公眾的注意力都落在了這段內容上,“綜合評價錄取依據統一高考成績、學業水平考試成績、面試成績、普通高中綜合素質評價進行錄取,高考成績占比原則上不低于總成績的60%。”
請解釋下,什么是面試成績?什么是綜合素質評價?直接把這些提到跟高考成績同等的程度真的合適么......
如何評價學生的綜合素質,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點(也是爭議點)。此前的數十年,因為難以做到客觀公正,國內高考錄取只能長期采用“一考定終身”這樣簡單粗暴的模式。水至清則無魚,即使高考制度有各種各樣的不合理因素,但它依然憑借相對公平這一優勢受到公眾認可,沿用至今。
高考數十年來屢有修補性改進,但高校錄取始終沒有脫離“唯成績論”的軌道,運行穩定。這次教改將錄取調整成“高考+學業考+綜合素質”三位一體的新模式,明顯打破了原有平衡。改革還設立時間表,分批限期完成,大干快上的架勢明顯。
然而任何改變都需要時間去適應,有沒有充分論證先放在一邊。就北京方案看,“一刀切”地直接將2017屆高一學生投入新標準,與2016屆分割開。對于學生、家長、學校都是沖擊。一次性引入綜合素質和學業水平兩個變量,理應慎重。
對于最受關注的綜合素質,北京《方案》中對此的評價包含思想道德、學業成就、身心健康、藝術素養、社會實踐等五個方面。《方案》內容要求學校和教師要“指導學生在《北京市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電子平臺》中及時、客觀記錄反映學生綜合素質主要方面的具體活動,收集相關事實材料。”
學校和教師怎樣指導沒有明說,如何做到及時與客觀也沒解釋。
作為率先試點的省市,浙江省于2014年公開發布《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》,率先提出了三位一體的招生方案。高校依據考生統一高考、高中學考和綜合素質評價成績按比例合成綜合成績,擇優錄取,高考成績占比原則上不低于綜合成績的50%(比北京還狠)。
新政實施第一個3年周期后(2017年),北大在浙江共錄取200余人,其中三位一體65人,憑裸分進入北大的只剩12人,占比不足6%。清華在浙江共錄取150人,其中三位一體105人,裸分錄取的僅15人,占比約10%。
好一個三位一體!要知道在2014年甚至更早之前,清華北大有70%-80%的名額都放在裸分里面進行招生。頭部院校的錄取情況,與某些部門口中的“一個小規模的試點項目”好像不太一致。
在“綜合素質”選拔量化和公平都有待商榷的階段,這個“小規模”最明顯的反饋,竟集中在最優質教育資源上,這不是好兆頭。
高考改動能有多頻繁?江蘇可以做到每一撥考生的記憶都不相同。從1999年到2008年,江蘇搞出了匪夷所思的“十年五改”,最短的一次改革只實行了一年。而這還不是“瞎折騰”的全貌。
考試科目從3門到9門不等,分值從450分到750分不等,文科理科分分合合,而現在北京及各省分批次改革中提倡的“三位一體”模式,江蘇在2008年就試過,最后沒推行下去。
規則頻繁改動對于考生的“折騰”不需多言,而江蘇省的教訓對于今日全國改革也頗有借鑒意義。拋開前文提到的綜合素質,江蘇“08方案”的廢棄與“學業水平測試”的不靠譜有直接關系。
學校為了讓學生在高考中加分,只得組織學業水平科目的專門教學來應對“小高考”,這等于將考生的壓力提前到高二。高中三年,學生要同時應對兩場大考,而互相之間關聯性又不強,考生的痛苦可想而知。
江蘇高考改革到2021年即將再次變身,廢棄江蘇卷,重新使用全國卷。浩浩蕩蕩20年,江蘇最終回歸原點。
一位江蘇高中教師對教改的評價是這樣的:“參加這么多年的歷次教育教學改革,次次鑼鼓震天響,次次無疾而終,幾乎成了一線教師的催命索。希望以后最好不再出現,別讓我的后來的同事再受折騰。”
審視國內高考的很多現象,會發現彼此矛盾之處。左手是對高考“唯分數論”的全民吐槽,右手是“多重標準”公平性的全民憂心。左右為難,公眾對于教育改革的信心流失顯而易見。
事關基礎教育的諸多改革,常態是執行不下去,幾年就來個推到重建,對于所有親身參與者都是折磨。如果教改的初衷與落腳長期背離,是不是應該思考下,改革的出發點是不是就有問題?
首先,要承認國內教育的基礎屬性是競爭,而不是育人。否認這一點的人,孩子基本都是找好了出路的(這里不展開)。只要優質的資源沒有豐富到全民共享,沒有能力逃出爭奪的家庭和孩子就還是得拼命掙扎。
這也是為什么,當改革希望減負,搞素質教育的時候,現實卻是把素質搞成了應試,孩子負擔更重;當改革希望杜絕擇校費和贊助,搞起劃片派位的時候,學區房卻被家長拼得更高,花費更多。
國家對于公立教育的投入已然不少,但陽光總有照不到的角落。不論基礎教育還是高等教育,最應該解決的是摘掉“民辦高校”和“民辦教師”的帽子,不再以出身決定等級。依此來看,合并錄取批次可能是北京《方案》最具現實意義的部分了。
最后,以浙江和江蘇的例子來看,北京《方案》可能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,不論羅列多少標準,新高考沒有擺脫"一考定終身"的單次選擇。多重標準與多次選擇的區別,以后會逐漸明朗。不過規定已出,那么還是希望不論理想與否,方案都應該避免運動式的整改。
每個考生都是“一個蘿卜一個坑”,個體在某些人心里可能只有三兩斤的份量,但對于每一個家庭,自家的“蘿卜”都是千斤重。所以,別折騰人家。